My Blog.

yujun-product-philosophy

更多: 俞军产品方法论

概要

认知体会

  • 要素 和要素关系

快速迭代、数据、AB测试和正方面

AB测试是必须的,但不是万能的。

互联网在线产品可以很容易的通过信息服务或者市场反馈/用户反馈,更新产品内容(代码、UI)也很快,试错成本降低、让原本需要的"多年领域经验和懂技术"不再是必须的了。

标准化能降低门槛 从0到1的产品孵化,往往AB测试帮助较小,需要经济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深刻认知,但是从1到10的产品调优,只要懂得控制变量法,产品的演进和优化就很容易了----当然这是非重大产品模块演化时。

如果每一件事都要做AB测试,很多事就做不了,容易形成依赖或者导致产品经理有目的地去挑选项目。 数据认知有限,只能反映过去,无法预知未来。当样本不足、实验目标过于复杂/大时,就不能使用AB测试.

重视体验

重视体验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产品经理的角度,以用户为中心,横向组织资源,按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 好的体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的交易成本

用户是需求的集合

与其说抢占用户, 不如说抢占用户时间 或者说抢占用户需求点。

如果某个用户一个月有100次使用专车的需求,100次全用了滴滴专车,那么我们可以说此用户是滴滴专车的一位用户;如果100次专车需求中,只有50次使用了滴滴专车,那么这个用户就只有一半是属于滴滴的,滴滴其实只获得了半个用户。

痛点、痒点、爽点

用户体验和用户期望

用户行为模型 用户在具体的情景中选择了一个产品, 并且带有一定的预期来使用它,使用的过程里会不断的给用户反馈和输出使用体验,影响下次的用户选择。 用户的认知是基于情境的,不同的情景用户的认知不同。

  • 我们和谁是替代品关系?
  • 如何更容易的在集合中选中我们
  • 如何合理的调配用户的期望,满足用户期望甚至给用户超出期望的惊喜?
    • 这里可以用上一些心理学小技巧 。 行为经济学

用户模型

当案例积累足够多,就可根据一些数据,逐步形成用户分布模型,然后基于这个模型去设计产品,比如调整策略、改变沟通方式,在这个改变迭代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假设,不断地修正用户模型

产品是什么?

产品本质上是一种解决方案,提供一组效用组合。

一个好产品应该有三个属性:有效用,有利润,可持续

用户成本

(1)直接成本,包括付出的金钱成本、时间成本、隐私数据、态度等; (2)交易成本,即为了促成交易,付出的搜寻成本(比如为了找到哪个音乐软件最适合自己,甚至尝试用几个付出的时间)、议价成本(为了买到更便宜的西红柿和摊贩讨价还价付出的时间和口舌)、学习使用的成本、保障成本等。

效用: 欲望的满足程度

用户愿意选择产品的前提是“效用–成本>0”

什么是用户体验

体验 = 用户效用感知 - 用户成本感知

我们的产品要么扩大效用(例如每年年终盘点时,各家产品告诉你已经共计为你省了x元/y分钟,就是希望增强你对产品价值的感知),要么降低成本(例如简化产品交互,就是为了降低产品的使用门槛,让对互联网产品不熟悉的用户也能使用产品)。

如何分析产品 分析产品的重点是弄明白这个产品==利从何来、利往何去,它创造了什么价值,价值是怎么分配的==。从价值的维度分析,才能推演它的趋势,才能理解用户的需求,而不是只从表面上看它有没有某种功能,是不是又改版了。

用户价值 =新体验–旧体验– 替换成本

让新体验最大化,让旧体验最小化,降低替换成本,三者互相影响。要让用户价值最大化,必须综合权衡三者,总是在当前约束条件下进行资源最优配置。

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是基于场景的而不是孤立表现的 用户感知到的价值才是用户价值

从用户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个交易过程。所以,做产品要强调创造用户价值,因为企业与用户交换的从来不是产品,而是价值。 准确的说是交换价值感而不是价值。

再举个例子,假设某个产品在不改变价格的情况下,请某明星去代言,那么对这位明星的粉丝来说,由于爱屋及乌的光晕效应,该产品的主观效用变大了,即该产品对这些粉丝来说创造的用户价值也变大了。

产品价格

用户价值也具有经验反馈演化的特性,是变化的。用户总是变化的,所以产品也要跟着变化。人、制度、技术是永恒演化的,演化的结果就是相对价格的变化。

情境性---基于场景、基于情境的思考产品

比如说你特别爱吃,喜欢吃得饱饱的,但是当你在沙漠里,只有一个馒头,还要走三天才能出去时,你也会省着吃

聊产品一定要在具体的情景中聊。

不能孤立的思考产品设计的好和坏,要带入用户使用场景来思考。 跨国 做产品有区别 情境性是指用户的行为受情境的影响,没有情境就没有用户,

所以playtrst 在情境下讨论产品

就是在具体情境下的每一次使用、每一次反馈或者每一次投诉等。

宏观场景和微观场景 用户的主观认知和偏好是先天基因和后天社会(家庭、社会、教育)共同决定的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宏观背景可能都不相同,而不同宏观背景下的用户又会有所不同。

用户处于不同的微观场景中,意识和行为都会有所不同。例如,某用户早起上班选择不同的出行工具:假如用户所处的微观场景是当前还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则他对时间确定性的要求可能不是最高的,价格、舒适程度等都会成为影响用户行为的不同要素;如果用户所处的微观场景是上班时间非常紧张且迟到的后果比较严重,则他在选择出行工具时,对时间确定性的要求就会非常高。

异质性---用户宏观上有一致性 微观上异质性

异质性是指用户的特点千差万别 用户的特点把控不能太细。

用户交易模型

==“产品即交易”== 人做出任何有意识的行为,也都需要付出代价,包括但不限于货币、时间、体力、心力、风险等直接成本

交易模型不仅仅适用于那些需要付钱交易的产品,因为你可以把时间也当作用户支付,用户支付的也不止钱和时间,还有其他身体和心理成本,还有个人数据、投票支持、未来承诺等,如果把这些都作为支付的话,用户的一次行为就是一次交易。

交易的含义更加广泛,本质上用户和产品发生的每次交互过程,都发生了一次交易。用户可能没有付出金钱成本,但是可能付出了时间成本、认知和思考成本等。每个交互和体验细节设计,本质上都是在降低用户的交易成本,同时也在增加用户在交易过程中获得的收益,这个收益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愉悦感等。

不要尝试教育用户

把用户当作傻瓜,不要让用户思考和选择,替用户预先想好。

影响一个人就很费劲了,影响很多人就更费劲了

有效的方法是选择合适的用户,如果选择了偏好和认知很合适的人群,那么不用进行很特殊的情境设计就能促成这些用户的行为

企业获利三要素

大型的市场获利机会,一是源于市场环境和制度变化,二是源于关键新技术,三是长期关键因素——组织建设能力,抓住机会和最终实现生产效率高于市场,都相当依赖组织建设能力。

可塑性

行为经济学、心理学

可塑性是指用户是可变的,其偏好和认知会随着外界不同的信息刺激发生变化和演化,具备可塑性。比如传销者的洗脑能力就很强,比如二战时日本军国主义者和德国纳粹把它们的大量国民洗脑成罪恶支持者,比如消费品营销领域和增长黑客领域都有很多技巧利用人性弱点去改变用户行为。

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是指用户虽然追求理性,但他的能力是有限的,其判断经常出错,也经常被骗。 一般产品用户默认不启动 慢思考系统,而是使用快思考系统,使用==情绪、惯性、偏好==来指导行为。不要让用户进入慢思考系统, 相关: Rundle +

保持简洁

决定不做什么往往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 不要给用户不想要的东西,任何没用的东西对用户而言都是一种伤害

结合新要素

如何培养同理心

同理心 需要足够大的用户样本量,通过多角度的亲历,了解用户的需求。

不要因为爱上了自己的产品而忽略了用户体验

发现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

了解用户需求的具体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调研和洞察、需求分析、试错型判断、新业务决策

要以==异质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有限理性==的用户行为为基本单位来研究产品的用户模型,并通过大量真实个体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和洞察。

新要素

异质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有限理性

总结